觉知自己是很难修的一种状态|“你愿意用二十年判断修行对错吗?”之二
插图|高道名 5岁 云南昆明
因此,觉知自己是非常难明白的一个版块。
比如,像我们修行的时候,念“佛陀、佛陀”。我们去紧盯“佛陀”,那个并没有在觉知自己。或者我们呼气、吸气,我们去紧盯呼吸,去紧盯呼吸的身体,这也并不是觉知自己。或者,我们修行了之后,经行、打坐,但是心去不停地想东想西,不停地迷失,这个也不能称为觉知自己。
真正的“心觉知自己”的状态,是一个很难修的状态。大部分人一旦开始修行就会刻意。如果我们没有看到自己刻意,没有看到心跑到禅修的业处上面,在不自觉的情况下会去觉知。所以师父很想让大家(对这点)引起重视,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训练觉性就很容易看到这点。
按照高僧大德的开示,训练觉性比较容易看的就是:首先观身体呼气、身体吸气,跟紧盯呼吸是两回事。身体呼气去觉知,身体吸气也觉知;身体呼气长知道呼气长,身体吸气长知道身体吸气长。我们这样去训练、去觉知。
如果我们训练觉知(训练得)正确,接下来呼气的时候,觉性就会自行生起;吸气的时候,觉性也会自行生起——这是称为“安般念”的禅修业处,实际上,隆波是很擅长的。
如果不擅长也没有关系,有很多的禅修业处。比如,比较容易观的:观身体动、身体停。身体动、身体停;身体屈、身体伸;身体动来动去,不停地去觉知。这个是属于比较适合我们城里人的业处,因为我们城市里(的人)喜欢想。比如,要去观名法的境界,观不了,先要观比较粗糙的现象。
比如师父早期训练的时候,有的只是痴。痴特别重,比我们大家想象的要多得多,非常非常多。隆波在教出家人的时候,喜欢举师父的例子,说师父是负数的,怎么个负数法?负的,痴真的特别特别多,是属于昏沉瞌睡的痴。在见到隆波的时候,根本没有办法学法,一看就是没办法学。观什么境界都根本观不了。他就直接(忽略)过去。去了几次,他看着都觉得痴很多,什么也教不了,就这么过了好几个月。
师父的痴很重,给大家分享其实就是……假设师父要去寺庙,一旦早上吃完早饭,就去打坐、经行。打坐不到五分钟,就睡着了,会躺下来睡觉。一旦躺下睡觉,起床后经行一会儿,就昏沉、瞌睡,就到时间吃午饭了。吃午饭后,去修行,没有几分钟、一点点(时间)就去睡觉了,昏沉瞌睡。
生活每一天都是这样子的。所以就决定说,一直浸泡在昏沉瞌睡里是不行的,所以那时候就跟它去对抗:即便是瞌睡也要打坐、瞌睡也要经行。就这么慢慢去训练,直到慢慢有了觉性、有了禅定,瞌睡才可以慢慢减轻。
师父的瞌睡重到这个程度,所以早期跟隆波学习,他不知道怎么教——事实上并不是他不教,而是教不了,(因为师父)看不到境界。
境界,修行真的需要看到的境界就是身体(色法)的境界和名法的境界,也就是心的境界。
这个身体上真正必须要看的境界——并不需要看全部——一个就是:身体呼气、身体吸气。身体呼气是一个色,身体吸气也是属于色,是属于色法的境界;或者身体行、住、坐、卧,这个也是属于境界;或者是身体动,身体停,身体动来动去,身体伸、屈,每一个色法都是境界,是我们需要训练去看的境界。
至于名法的境界,有感受,苦、乐、不苦不乐;然后还有行蕴,造作好、造作坏,造作善、造作不善。这些都是属于必须要慢慢去训练观的境界。
事实上,训练去观并不是为了别的什么,是为了看到所有的境界示现三法印,这样才能开发智慧。
摘自:阿姜宋彩尊者开示
2024年7月14日
更多法谈链接:http://iDhamma.cn
编译声明
由于受到语言与修证水平所限,很难跨越不同的语种而还能如实还原尊者本意。因此,内容若有任何不当之处,无疑归责于我们,我们对此深表惭愧与歉意,并欢迎大家不吝指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