观“最绝顶的结缚”

插图|何欣桐 11岁 佛山

隆波帕默尊者开示

2024年11月17日

更多法谈链接:http://iDhamma.cn

 

我们训练要有知者的心,是为了先去跟别的烦恼习气战斗,去看到每一个(烦恼习气)不停地示现三法印,大概还能斗得过。但是一旦来到无明——它非常细,很难看到——那就是不知道四圣谛。只是这样就已经很难解释了。

 

无明藏在知者的心里面。知者的心好吗?它是非常绝顶的,我们必须要去提升,为了可以开发智慧的心。一旦我们开发智慧了,看到别的烦恼习气,看到贪、看到嗔之类的,心就会慢慢地战胜、战胜,最后就会集中到知者的心。

 

一旦来到知者的心了,它宁静、亮堂,它舒服,就好像没有烦恼习气了。无明的难就在于——看不出来它存在,看不见。一旦看不见,那就不可能有机会跟它去战斗了。只能慢慢地去修行,不停地用功。

 

一旦我们的心变成知者了,心宁静、亮堂,别着急下结论说:修行的终点就在这里了。那个并不是。

 

必须要知道一点,高僧大德们曾经开示过:无明掩藏在知者的心里面。

 

知者的心,我们要想把它提升上来已经不容易了。一旦提升到知者的心之后,要去工作、去修毗钵舍那,去跟每个烦恼习气抗争、战斗。但是一旦来到最绝顶的结缚的时候,尤其来到无明的时候,那就是真的很难了,看不见了。

 

必须要不停地修行,然后慢慢地去观察、去看。

 

比如我们的心喜欢、满意于与知者的心呆在一起,这是属于无色贪。我们黏着于知者的心,属于无色贪。我们满意于宁静、没有任何干扰的地方,觉得那很好,我们黏着在这种鸦雀无声里面,黏着于宁静里面、黏着于快乐、黏着于禅定的快乐,这些全是烦恼习气。

 

我们以为没有烦恼习气。比如有的人修行了以后,喜欢宁静。一旦开始修行,心就会带领去找空、找静止不动、找宁静,以为这样特别好、太好太好了,但是看不见烦恼习气正控制自己。如果能看到,就会知道:“哦!这是贪啊!——喜欢宁静、喜欢快乐。”

 

有时候修色界定,比如我们观呼吸,呼吸灭掉变成光明,跟光明在一起。这是在修习色界禅,然后满意、很舒服。或者是进到无色界,比如我们修慈悲观,让心很宽广,没有任何限制,无穷无尽,跟慈悲在一起,不停地向四面八方散发,很舒服、很轻松,那是属于无色界贪。它非常微细,慢慢地去体会。

 

在修行的时候,有时候我们骨子里依然还在想:哎!怎么做才可以比这个更好呢?怎么做才可以再也不用出生?这也是烦恼习气,是属于心的散乱。怎么做才可以解脱?怎么才可以不再生死轮回?心散乱,这属于很微细地散乱在法里。

 

你看,烦恼习气很微细的时候是很难看的。

 

还有另外一个非常微细的烦恼习气,就是“我慢”。“我慢”并不是很容易看到的,就会有对比、比较,跟别人对比。包括初果圣者,虽然已经知道了“我不存在”,但还会忍不住去对比,二果、三果圣者依然会偷偷地对比。对比什么?并没有跟别人对比,对比说“什么时候自己才可以像高僧大德那么解脱自在、纯净无染呢?为什么自己还做不到呢?”,就会从自己做得不够好的角度来对比,而不是认为自己多牛。

 

如果觉得自己多牛,自己牛、自己牛,那是烦恼习气依然还特别特别地粗糙。自己比别人更厉害,自己在法上很精通,对三藏经典非常精通,我牛、我牛,这样(烦恼习气)是很粗糙的。微细的(我慢)就会觉得:为什么我还不够好?还没有像高僧大德那么好?就会觉得(和高僧大德)不一样,并不是一体的,并不是一样的。

 

修行来到极点就会发现:别说跟高僧大德了,心跟佛都变成一样的、一体的,没有分别了。而不是说佛陀很高,自己是弟子,是很低的——那是属于“我慢”。看到了吗?我慢——佛陀很高,自己很低贱,自己以为那很好,以为那属于恭敬、谦虚。但事实上那是属于非常微细的烦恼习气,是很难看的。

 

最难最难看的就是无明——不知道四圣谛,没有彻见到四圣谛,愚蠢暗藏在里面。

 

怎么做才可以能看得到它呢?必须仰赖于觉性和智慧,不停地反复清洗,不停地清洗、冲刷心。知者的心它是常的还是无常的?要去看它。别只是一味地享受在里面,觉得有知者的心了,有的只是快乐。如果心处在禅定里,知者的心独立凸显,可以呆几年呢!可以维持几年,很舒服。那就变成毗钵舍那的杂染了,以为自己已经结束了,已经是阿罗汉了。

 

但是如果好好去观察,知者的心依然摆脱不了三法印。这个,就用三法印反复不停地去冲刷知者的心。

 

知者的心是常的、还是无常的?知者的心是无常的。一会儿变成知者,一会儿变成想者;一会儿变成知者,一会儿变成迷失者。

 

编译声明

由于受到语言与修证水平所限,跨越不同的语种而完全如实还原尊者本意很难。因此,译文若有任何不当之处,将归责于我们,对此我们深表惭愧与歉意,并欢迎大家不吝指正。

标签: 无名|无色贪|散乱在法里|我慢|微细烦恼

添加新评论

访问者: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