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年,训练觉性的人修到三果,其他人却离目标越来越远|“你愿意用二十年判断修行对错吗?”之八
插图|周家咊 4岁 云南昆明
我们真的最需要训练的,就是先要有觉性。
身体行、住、坐、卧,不停地觉知;身体动、身体停,不停地去觉知;或者身体呼气、吸气,去觉知。
听隆波检查大家禅修进度,我们大部分城市人喜欢以观身体作为所缘,很少教观感受、观心的。因为我们大部分人的心禅定都不够,既包括休息型的禅定,也包括安住型禅定,都不够。一旦不够,如果要去观名法,大部分都会迷失,会跑掉,所以就会让我们观身体。因为身体动、身体停,身体本身就跟我们在一起。但是名法呢,它是比较难的。所以让大部分人去观身体,在这些人中,会让一部分人去观身体呼吸让另外一部分人去观身体动、停。因此,我们必须要常常去训练,怎么才能做到连贯。我们如果能够训练到连贯,至少我们会获得正念和正定。这个没有谁可以帮得了我们。
师父也是从负数开始的,师父就是靠自助,慢慢地去训练提升自己。跟以前的朋友在一起,他们都嘲笑自己说:“在寺庙,是来修行还是来睡觉的?”因为看到(师父)吃完饭就睡觉了,经行没到十五分钟又去睡觉了。后来师父就只能起身去战斗:瞌睡也经行,想瞌睡就去瞌睡吧,自己还是经行,经行直到后来,心有了觉性、有了禅定,心觉知、觉醒、喜悦,睡不着。本来是睡很多的,一旦不停去训练,心的觉性、禅定比较多了,就睡不着了,一旦躺下睡觉,心就会亮堂、光明。有时候睡着睡着,好像睡着了,很快一醒过来就会亮堂,好像觉得没有睡着过。原来痴很重的,但不停地训练。
训练就是去做固定形式练习,去打坐、去经行,但强调的是要有觉性,常常地去及时知道,这是属于很难理解的点。比如大部分修行人在固定形式练习的时候都会去紧盯,去紧盯,拼命地紧盯,没有真正的觉性,就只是一味地在紧盯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我们去训练培养觉性,假设我们培养觉性培养了二十年;另外一个人,是(以前的)同修,他依然在训练紧盯。后来,他就来坦白了:他打坐了二十几年,心依然没获得宁静。但是自己训练觉性,最初痴很重,训练到觉性自动自发,禅定自动自发,训练到开发智慧,能够看到身心的三法印。能开发智慧,心就离苦越来越远了。
但是如果我们用以前的方式去训练,没有高僧大德指导,坐着去紧盯,二十年过去了,就会知道紧盯得很熟练了,拼命地去紧盯,禅定不会生起。为什么?因为没有重点、没有诀窍。比如去紧盯,心就会静止、呆滞、苦闷,这么修,修得很熟练了。一旦熟练,就松脱不出来,因为没有觉性。大部分修行人,隆波以前看到的大概是这样子,几乎每个寺庙(都看到修行人)坐着紧盯,每个寺庙的修行都是去紧盯。
比如,观动停的法脉就会去紧盯身体;比如,观腹部升降的就去紧盯腹部升降。紧盯到非常熟练,没有生起正确的禅定。没有正定,因此没有开发智慧。因为没有正确的正定,开发智慧那就是思维分析了,因为没有看到真实的境界。这真的是最可怜的点了。
很多人全力以赴,但是修行没有抓住重点,结果去紧盯。去紧盯就会一直想东想西,也就是没有抓住重点,没有抓住正确的原则,因此正确的智慧是不会生起的。
摘自:阿姜宋彩尊者开示
2024年7月14日
更多法谈链接:http://iDhamma.cn
由于受到语言与修证水平所限,很难跨越不同的语种而还能如实还原尊者本意。因此,内容若有任何不当之处,无疑归责于我们,我们对此深表惭愧与歉意,并欢迎大家不吝指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