怎样训练智慧|“你愿意用二十年判断修行对错吗?”之七
插图|周家咊 4岁 云南昆明
一旦我们训练,直到心安住了,接下来,我们就必须要训练观,要看到色法、名法示现三法印。
前面刚开始(讲法)时,师父就强调要继续观境界,境界包括色法,也包括名法。比如,色法的状态:吸气的色是一种、呼气的色是一种;站着的色是一种、走的色是一种、坐的色是一种、躺的色是一种;动来动去的色,身体动,每一个色都是不同的色。我们去训练、去看,是为了要看到每一个色,有好几种色。我们训练去看,是为了在生起觉性的时候,修毗钵舍那的时候,才能够看到这些境界在示现三法印。
比如,我们在观快乐,对吗?有快乐的心也是暂时的,有苦的心也是暂时的,不苦不乐的心也是暂时的。或者观心造作善、造作不善。不停去训练去观。
如果我们训练能够观这个,直到心有正确的禅定,就跟原来一样去修,只是换“看的角度”,就会看色法、名法——既包括名也包括色,包括身也包括心——都示现三法印,才能开发智慧。我们开发智慧的目的是为了要看到“身心不是我”,这是属于第一个目标。
为什么必须要来看“身心不是我”呢?正常的时候,我们感觉到了吗?每个人都会有个感觉,这个身心是“我”、是“我的”。而且,这是埋在骨子里好几生几世了的,很深。我们必须要先去消灭这个误解——“这个身这个心是我”。
要想很容易清除这个误解,首先必须要“分离蕴”。分离蕴的意思,比如这个身心聚合变成了我,一旦“我”分离开,比如分离成五蕴,色蕴是一种;受蕴,苦乐的感觉;想蕴,记忆界定,(但是这个还不需要想太多,想蕴可以先放一放);行蕴,就是造作好、造作坏、造作善、造作不善;识蕴,就是知者的心,(也先放一放)。我们需要看的就是,我们能够分离了,我们能够分离色蕴、受蕴、行蕴,心是知者。
如果我们有正确的正念,有正确的正定,就会生起安住的心。一旦心安住,蕴就会自动分离开。一旦蕴自动分离开了,在观身体的时候就会看到:身体是被觉知、被观察的对象,身体不是我。
这个身体一直处在变化之中,身体同样也是无常的。比如观身体,站着的身体是一个、躺着的身体是一个,每一个色都不停地运动变化。你感觉到了吗?呼气的色是一种,生了就灭,吸气的身体也是一种色,生了就灭。动的身体,每一个色都是不一样的。我们心是安住的,就会自行看见,会看到每一个色生了就灭、生了就灭。它是连续生灭的。
至于名法方面也是一样的。我们就会看到,心有快乐也是暂时的,心有苦也是暂时的,心不苦不乐也是暂时的,就会看到名法的境界示现三法印,或者会看到心是善的也是暂时的,心是不善的也是暂时的,心是好也是暂时的,心苦也是暂时的。
那时,师父训练,一旦心能够安住了之后,比如看到嗔心,有觉性知道嗔心,嗔心灭掉,就会看到嗔心生了就灭。或者有时候,正在修行,觉得自己已经有正念与正定了,突然之间,心会自己跑去想,觉性及时捕捉到:“哎!心能够自己跑去想,不是我。”
这个,去训练常常去观,如果我们观到非常熟练了,就会看到每一个境界,它都是无常的,它们无法维持在一种状态,而且不是我、不是我的。
如果常常去观,有一天戒定慧圆满了,才会生起圣道。才能够清除错误的见解,误以为“身是我、心是我”的邪见。
不需要着急,慢慢去观。
摘自:阿姜宋彩尊者开示
2024年7月14日
更多法谈链接:http://iDhamma.cn
由于受到语言与修证水平所限,很难跨越不同的语种而还能如实还原尊者本意。因此,内容若有任何不当之处,无疑归责于我们,我们对此深表惭愧与歉意,并欢迎大家不吝指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