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简单的分离,比如现在身体正坐着,感觉到了吗?身体正坐着。点头看看,去点头,看到了吗?身体动,心是知者,身心是不同的部分。

接下来,就慢慢把它分离,身体的苦、乐,跟身体是不同的部分;苦、乐和不苦不乐,跟心也是不同的部分,慢慢分开。善法、不善法,也是另一种,它是行蕴,它也不是身体,也不是受,不是苦、乐,也不是心,它是另一种蕴。

当我们把蕴分离以后,如果心还独立凸显——但是大部分人把它分开后,心就散乱了,我们就要回来修习宁静。能修禅那就修禅那,修不了就去知道身体动、停,观身体移动,不要直接观心。心是很快的东西,观心不久它就溜走了,但是身体跑不了。

因此要修禅定,如果无法进入禅那,观身体更容易、更简单,因为心很快、很灵敏。看到身体坐,看它呼吸,不断地观下去,不久,心就会有力量,就这样继续把蕴分离下去。

然后,就去观每个蕴、每个四大或者每一个境界,都在呈现共相,不管是名法色法,它们都是有共相的,也就是无常,苦、无我。

无常,是有了的就会没有,没有了的又有,它是不一定的、不固定的; 苦,就是有的时候它被逼迫着消失; 无我,是它有或者没有,我们都无法控制,随顺因缘,这是无常、苦、无我。

无常,是它曾经有、然后就灭去; 苦,是有的东西正被逼迫着消失; 无我,就是它有或者灭去,没办法掌控,它随顺它的因缘。

我们看到每一个境界都在呈现三法印。


境界的特相和共相|2022年10月2日之三

我们修行是为了看到“共相”,但是在看到共相之前,要先看到一个一个的“特相”。 贪有它的特相,不像嗔,嗔有它的特相,跟快乐不一样,每个都有属于自己的特相,巴利语称之为「visesa-lakkhana」,每一个境界都有自己的特相。

例如“心”的特相就是自然地去知道;“瞋”的特相就是去伤害、去推所缘;“贪”的特相就是吸引,想得到就吸引进来。

比如我们看到小猫可爱就想抱它,对吗?这个就是拿进来,这个是贪。

如果是嗔,就会去推,不喜欢就会推出去。

痴,就是抓不住境界,混乱、犹豫、散乱,抓不住所缘。

每一种境界都有自己的状态,有属于各自的特点、特相,让我们可以把它们区分开:这是这个、那就是那个,贪是这样、嗔是这样、痴是这样、苦是这样、乐是这样、色是这样、心是这样……可以把它们区分开来。

但我们不是学习心,只是学会把它们分开而已,学它的特相「visesa-lakkhana」,是为了知道——这个在生起、存在、灭去。

因此,学习特相「visesa-lakkhana」,让我们知道这个是什么,然后是为了什么?是为了要看到它的三共相「samanya-lakkhana」,知道它呈现三法印,不能真的保持状态。

我们只是看到它本身的境界,只是奢摩他,还在奢摩他的部分,但是我们看到境界的三共相,看到三法印,这才是毗婆舍那。


Vipassana(毗婆舍那)的真义|2022年10月2日之四


我们慢慢训练,从一开始就有很多细节。开始是训练心,让它先有禅定,要逐步进入禅那也可以,从二禅到八禅,就会得到知者的心。如果我们修不了,就去修一种禅法——心动了,知道;心跑了,知道。这样也可以,接下来心就会慢慢有力量,独立凸显。

当心独立凸显后,就要训练把蕴分离。能分离蕴,就会看到在一个蕴里面也有很多的境界,比如行蕴,它有很多的境界,有五十多种。我们不用去学全部的,能学多少就学多少。

接下来,我们就会看到每一个境界生起、存在、灭去,它们都是一样的,我们是希望看到这个,而不是希望看到贪是恒常的、嗔是恒常的,不是这样的。每一个境界都一样的,苦、乐是平等的,它们在三法印面前是一样的;善法、不善法在三法印面前是一样的。

要看到三法印,需要强调的是:一定要“看到”而不是想出来。毗婆舍那(vipassana)的“vi”就是清楚、彻见;“passana”就是看到。要看到的,不是想出来的,紧盯也不行。

要看到,我们看到什么?我们看到贪生起、贪存在、贪灭去,这叫做我们“看到”了。如果想:我们现在的心是贪还是嗔呢?这个不是看到,仍然还迷失在思维里面。

随着我们不断积累正确地看到,看到得很正确,有什么生起就看到三法印,常常地看到三法印,到了某一点,心就会自己总结:不管哪个生起,它都会灭去,一切生起地都在呈现三法印。


苦是世间的平常事|2022年10月2日之五

6号:睡觉之前修禅定——念经。用念诵(作为禅修所缘),迷失了就知道。这时候生命有问题,也是宁静、忍耐!看苦更多、更快了,胸口有压迫感,看到禅定里面有光明。自己想要(做)的事情也会成功,以前不是这样的,但是现在没有怀疑,可以一动不动地忍耐、等待。我的感觉是对的吗?

隆波:对的,要修下去,它会越来越对的。如果不修的话是错的,修下去,训练下去,就会看到身体地变化、心地变化。

感觉到吗?身体不是我;

看到吗?苦乐不是我,它是被知道的对象;

看到吗?善法、不善法只是来了就走的东西;

看到了吗?心不断地变化,有时知道、有时走神,时好时坏、时苦时乐。不断地去知道,如实观。

比如说现在,感觉到了吗?心有什么感觉生起?看得出来吗?有法喜生起,去知道它,不要让它笼罩心。有法喜生起,只是知道,不去紧盯它,只是知道它。法喜,只是一种境界而已,生起、存在、灭去,像其他的境界一样。

当心有苦,心就想逃避,但逃避不了,(想)逃避苦是逃避不了的,因为苦是世间的平常事,逃不了的,因为这个世间(本来)是苦。

我们观下去,心没有保持中立,要知道心没有保持中立。如果心保持中立,不用怕苦,苦是世间的资产。心没有保持中立,看到苦,我们就不喜欢,想快点摆脱它,心就朦胧了。要及时知道不喜欢苦的心,要及时知道努力不苦的心和希望一动不动的心……不停地知道就会越来越好,苦会更少。


放任心去觉知|2022年10月2日之六


8号:念经、经行、打坐,坐的时候感觉好像有力量,集中在额头和胸口。要下坐之前,感觉看到自己要睡着了,但是逼迫不了,不知道禅修是对的还是错的?

隆波:修下去、修下去吧!当心要集中起来,它好像是睡着了,随它去,让它休息。但是从禅定里退出来,仰赖于觉性,知道身、知道心。当没办法知道身,就去知道心。当它退出来,就会看到身心是不同的部分。

我们在用功的时候,有时修到身体消失、世间消失,只有心。心进入到无色(定),当从无色(定)退出来,就会觉得身心是不同的部分。然后从那一天起,身心就不会合在一起了,分成两个部分了,蕴就会自动自发地分离了。

不要跳进去紧盯,要更舒服一些,太紧了,心不会宁静。因为太紧,心没有快乐,禅定就不会生起。

修一种禅法,让(心)集中,不用说它。但是它退出来的时候,如果看到心运作,就观心下去,如果观不了,就看身体在呼吸,身体不是我,这样观下去。

看到了吗?

现在的心跟刚才的心是不一样的:看到身体呼吸,不断地观下去,观身体呼气、吸气;动,看到身体动、身体行、住、坐、卧……舒舒服服地去觉知,然后在心里,就会觉得这个呼气吸气的身体、行住坐卧的身体、停动的身体不是我、不是我的。慢慢教它,心就不会只是宁静而已。

心,随时(有可能)一动不动,因此要观察身体,心就不会黏着于一动不动。像现在这一刻是正确的,但之前不对。这一刻又错了,我们开始收摄它,紧盯,让它一动不动。

放任它(松开),看到身体呼吸、身体动……这样修下去、觉知下去,好过于坐着然后跳进去紧盯,这是(在)浪费时间,心不会开发智慧的,(因为)它一动不动的。

 

本篇文字整理:当下就启程吧

编辑声明:法谈文字整理的过程,也是小编们修行用功的过程,有任何疏漏和不完善的地方,敬请通过提交表单或私信的方式提醒我们,我们将加倍谨慎小心。文字表达的精准程度没有止境,但我们一直在努力。诚挚地感恩并随喜您的功德!

译者声明:由于受到语言以及个人修证水平所限,跨越语种后很难如实还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。译作若有任何不精准之处,完全归责于我们,欢迎大家不吝指正。

标签: 特相, 共相

添加新评论

访问者:10